意大利之旅 – 這回由酒皇The King of Italian Wine – Barolo走到酒后The Queen of Italian Wine – Barbaresco的懷抱,同樣由Nebbiolo釀成的Barbaresco往往能展現出與Barolo不一的柔情優雅感,也因此為她贏得酒后的美名。

Barbaresco區呈一個環型的山脊,由北部約200米高左右朝南部向高攀展,途中會有不少的起伏和多變的山脈地型,一直到南部的最高點Cappelletto達到495米高,成就出不同的風土特色
當中可再分成三大村落:
1.Barbaresco – 座落於產區的西部
以較統一的海拔高度,氣候條件及土壤特色而著稱
2.Neive – 座落於產區的東部
因夾雜在另外兩條村落之間,所以集兩者的特色於一身,其中北部更貼近Barbaresco平坦山丘的特色,而南部則帶有Treiso起伏山脈的特色,海拔高且與陽光有更好的接觸
3.Treiso – 座落於產區的南部邊界及座擁產區的最高點
因為山脈全程向高點攀爬,所以迎來不同的海拔和山脈面向,而且也能吸收更充分的陽光,但大部分的葡萄田都高於400米所以曾有氣候太冷不利於Nebbiolo成長的問題,然而近年氣候變暖的關係,現在反而更有利Nebbiolo緩慢地成長
另外,還有三大重要因素深深影響著Barbaresco的風土特色:
1.Altitude海拔
當海拔越高,葡萄生長期便會增長,Nebbiolo也能累積更多的Phenolics酚類,從而有更豐富的香氣和結構
2.Soil 土壤
Barbaresco區大部分的土壤都是Sand沙土和Clay粘土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年齡;一共分成Serravalliano時期和Tortoniano時期 兩大時期的土壤
- Serravalliano時期
主要集中在Treiso村,屬於較古老的土壤,而且與Barolo的Serralunga村相仿
- Tortoniano時期
集中在Treiso村以外的其他地區,相較之下是較年輕的土壤,亦與Barolo村及La Morra村十分相似.
3.Tanaro River 河流
因河流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越靠近河流越能緩和成長期,其中Tanaro River對Barbaresco村的影響更大
這次我們的Barbaresco酒會便會藉著以下的酒款初步探索一下三個村落的風格和特色

這次我們的Barbaresco酒會便會藉著以下的酒款初步探索一下三個村落的風格和特色
05/05/2022 生物農法:花日
1.Prod.Barbaresco, Asili, 2004
2.Cortese Giuseppe, Barbaresco Rabaja, 2004
3.Castello di Neive, Barbaresco, 2007
4.Vietti, Barbaresco Masseria, 2007
5.Rizzi, Barbaresco Boito 2004
6.Ada Nada, Barbaresco Cichin, 2004
7.Prod. Barbaresco, La Pora, 1978
8.La Cà Nova, Barbaresco, 1982
全部酒款都提早約18小時拔塞作瓶醒,然後會分兩輪品試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的酒款之中,當中有幾支都是來自Barbaresco的MGA官方命名葡萄園地塊, 包括Asili, Boito, Masseria, Pora, Rabaja,而Cichin更是Rombone MGA中的其中一小塊Lieu Dit。
另外,剩下的兩支都是混合數塊葡萄園的Barbaresco基本酒款。
所以這次的酒會除了可以體會到各Barbaresco地段的特色外,也可以一探官方MGA認證地塊的出品是否真的更高水平 ,而且也更有特色?
一切還看這晚各酒款的表現,且看能否帶來另一番的體會…
先來的一對都是來自Barbaresco村
而且都是2004這一個優秀年份的出品,
值得留意的是2004年可說是近乎完美的一個年份,何謂完美的年份呢? 整體來說,就是生長期間沒有出現突發的氣候異況,2004便是如此得天獨厚,那恰如其分的溫度加上適時的雨水,令2004的葡萄可迎來極遲的收採期,完美的年份往往代表著更健康的葡萄,也代表著葡萄酒裝瓶後會有更活潑的生命力,且看這一對組合的成長如何?

1.Prod.Barbaresco, Asili, 2004
貴為Barbaresco最重要的合作社,他們一向以傳統的釀造手法而聞名
這支Asili也不例外,在30度的高溫度發酵並浸皮達28日,再在大木桶陳熟36個月和瓶中陳熟8個月之後才發售
而且合作社早在1967年便有Asili這塊單一田的出品,且看這支2004的表現又如何?
剛下杯已香氣撲鼻,充滿紅果和花香,且少不了礦物氣息
香甜的鮮果氣息,入口很新鮮活潑,
酸度頗高單寧則緊緻且柔和
層次有些許單調
想不到第二輪時香氣竟然來得更加奔放
花香如花蕊開苞般越見綻放
那種近乎香水般的通透香氣,格外誘人
而且隱約帶點大地和菇菌氣息
進口的聚焦力比第一輪更高,層次也更分明
酸度和單寧更見平衡,而且收結的礦物咸香氣息也更加悠長
變化之大令人難忘,而且俗套一句,真的是 “段段有,段段精彩”
整體的傳遞十分之完整
但以酒論酒,這支比其他典型的Asili來得多一點力量,也多一分重量
相信與合作社傳統的釀酒方式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他們用上更長的浸皮時間
所以也需要更長的陳熟期乃至瓶醒期才能充分甦醒
這方面更講究酒與氧氣之間的互動,格外有趣也格外複雜
唯有之後再細談
但總體而言,仍然展現出Asili的柔美和圓融感覺
帶有那種獨有的優雅質感!

2.Cortese Giuseppe, Barbaresco Rabaja, 2004
Cortese Giuseppe同樣是傳統派的代表,在不銹鋼和水泥桶中發酵約30天之久,之後再在17-25 hl Slavonian舊木桶陳熟20-22個月,再經過10個月的瓶陳才出廠
香氣比合作社的Asili來得收斂一些
帶有頗突出的酸莓氣息,而且滿佈大地氣息和咸香感,
整體會陰沉一些
入口意外地添了些許花香,
或許2004年仍較年輕吧,
進口Mid Palate有點空洞,所以少了點連貫性,
而且單寧也較粗獷,酸度也更高
傳遞頗直接又少了點層次感似的
是較有線條而且精瘦的Rabaja
到第二輪時,聯同合作社的Asili一同迎來躍進
展現出更吸引的花香,紅果和大地氣息也顯得更具層次
入口的傳遞更有力度,但整體仍偏向有點平鋪直敘的感覺
收結則有點草草收場
是帶點害羞的Rabaja

試過第一組後
有個頗有趣的現象
先登場的Asili香氣表現的確展現出Asili十足的韻味
但她入口的姿態卻有點Rustic,可說比向來以骨感著稱的Rabaja來得更有力量
反之,Cortese Giuseppe的Rabaja則略顯陰柔
少了點個性但又更平易近人
但兩支的表現與2004較陰涼的年份特色似乎頗為相乎
也為整個酒會的奠下了根基
接下來的一對來自Neive村
並來自平均氣溫較炎熱的2007年,
是以豐富和澎湃果感為主導的年份,一般而言會比更柔和的2004年還有更具力量的2006年易開

3.Castello di Neive, Barbaresco, 2007
不得不提Castello di Neive是Neive的大地主之一,座擁了不少優質的葡萄田,他們與Bruno Giacosa更是多年的合作夥伴,一直出售名葡萄田Santo Stefano的葡萄給Giacosa直至2011年!
這次就看看他們自家釀造的酒款有何魅力…
下杯呈更深一點的酒色,果香充斥在杯中,
展現比開首兩支更豐富的果香
而且還有不錯的芳香花香,杯底也慢慢滲出些菇菌的氣息
入口十分飽滿而且力量很足,整個口腔都滿佈單寧,酸度不俗
又異於開首一對的柔美和集中感
這支Castello di Neive展現出更開放近乎奔放的一面
儘管有點單向,但結構很實在而且也有甚為龐大的架構
到第二輪時,香氣依舊迷人
入口的傳遞變化更大,變得更集中
但單寧略顯粗獷,而且又帶出更多的辛辣感
整體說不上很具個性
但勝在面面俱圓,理應是混合了Barbaresco區不同地塊所致的特色

4.Vietti, Barbaresco Masseria, 2007
Vietti素來以新派釀酒手法,出品往往側重展現出新木桶氣息
且看這瓶在細桶Barriques進行Malolatic Fermentation再轉至Slovenian 大舊桶陳熟28個月的Barbaresco Masseria又有何表現…
一下杯的木桶氣息意外地收斂,
雖仍有甜辛香料和椰子等木桶氣息,但卻少了點霸道
取而代之更多的是黑果,礦物味和蘑菇湯氣息
入口的姿態頗圓融和飽滿,不若Vietti旗下Barolo那種剛烈磅礡的結構
或許是在細木桶進行Malolatic的關係,也為他添上了幾分獨特的奶油感
令mid palate多了幾分柔和飽滿度
然而單寧略帶生澀,似乎是多用木桶帶來的雙刃劍效果
到第二輪時,因為褪去了大部分的果香,所以整體被木桶主導,添上了更多的甜香料和辛辣感,但入口的傳遞與第一回合十分相似

這一對組合毫不保留地展現出2007的特色
兩支酒都比第一組有更豐富的果香
而且也多點結構和力度,
少了點細節也少了點細膩
但又有種更率性自在的感覺
緊接,第三對登場的代表來自Treiso村,這𥚃擁有著Barbaresco區中最老而且貧瘠的土壤,而且與 Serralunga 十分相似。
因為與第一對同樣產自2004年,所以又能看看與Barbaresco村的差異

5.Rizzi, Barbaresco Boito 2004
Rizzi同樣是傳統派的代表,葡萄會在不超過30度的環境下,在不銹鋼桶中發酵達3-4星期,之後會先轉到30 hl Slovenian 大舊桶陳熟12-18個月,接著會再在水泥缸中陳熟12個月才出售
再說說葡萄田的特色吧,Boito位高240至310米並面朝南及西南方,最特別是那帶白色的Calcareous marls和clay,除了容許葡萄滕的根部扎入更深處外,白色的土壤理應更慢地吸收熱力繼而令葡萄的生長期更為緩慢,且看此瓶Boito又會否呈現出不同的特性?
剛下杯的酒色呈亮麗通透的寶石紅色,
香氣十分奔放帶有紅果,櫻桃,鮮玫瑰和帶點檀木的氣息
且變化之大令人有點詫異
由鮮果帶頭漸變成花香再演化成香水般的誘人氣息
那種近乎帶飄的感覺,令人有種想入非非的感覺
入口十分乾淨,酸度很有穿透性
單寧很細密,也頗為軟稔柔和
整體骨架更為瘦削,而且傳遞有點乏力
但總結是很輕巧且清澈的酒款
到第二回合時,漸漸釋放出更多的力量
而且在清新中蘊藏著茶葉氣息
酒體比第一輪時有所增長
可說是見識到Boito的另一面
Boito的酒體比此前登場的酒款更纖細
相信與Treiso區更高海拔且漫長的生長期有莫大的關係
也可能是受白色土壤的影響繼而減低了葡萄成熟度所致
概括而言,Boito可說是陰柔的代表

6.Ada Nada, Barbaresco Cichin, 2004
Ada Nada是一間富有人情味的家庭式酒莊
簡單說說Cichin這款Ada Nada旗下的旗艦酒款吧…
Cichin 是Treiso區中一塊名為 Rombone 葡萄田當中的一小塊lieu dit,位高於320米正好在山脊的中腰, 土壤較為複雜而且用上樹齡達60年的老籐。
更不得不提Cichin的命名…
Cichin正是現任莊主Annalisa舅公Teobaldo的暱稱,這是Piedmont當地的方言並帶有矮子的意思,Annalisa的父親Giancarlo便用上Cichin這名號來記念這位一直在酒莊工作至88歲的重要伙伴…
且看這支背景富有人情味的Cichin表現又如何?
酒色滲著亮麗的寶石紅色,香水脂粉氣息奔湧而出,帶有滿滿的花果香氣,
而且香氣有十足的層次,很集中且很有力量,
搖晃幾下後,一些木桶辛香料和煙燻氣味自杯中滲出
入口同樣集中,而且頗有份量,骨架很鮮明
單寧細密,傳遞又不失圓潤飽滿感
到第二回合時,花香意外地退居成副手
取而代之的是大地氣息,滿佈泥濘又帶點Gamey豬腸氣息
成了另類的滋味
入口圓融帶勁,帶收結卻稍稍害羞起來
總括而言,比第一回合內斂不少
兩回下來,可感受到Cichin是很工整且很有底蘊的Barbaresco
但有種內涵十足卻羞於表露的感覺
整體很有潛力,但是仍需時間陳熟的出品

這一組下來成了很有趣的對比
Boito的輕盈與Cichin的沉隱相映成趣
也反映出Treiso山脈連綿的特色
山丘的多變正正能從杯中漸次反映出不一的風土特色
與Boito那開揚的葡萄園相比,Cichin身前卻有一個可作為屏障的碗型山谷,令Ada Nada的葡萄每每都有更長的漫長的成熟期
那額外的成熟度也許又需要額外多點的時間才能釋放出內在美吧
最後一對輪到陳年的老Barbaresco登場

7.Prod. Barbaresco, La Pora, 1978
1978被評為Piemont歷年來的All-Time Great最佳年份
所幸這支四十有四的合作社狀態不俗,仍舊有活力
酒色雖帶點混濁,但香氣仍然有活力
充滿乾果,香草和乾花香氣,
也少不了舊酒常見的Tertiary氣息,
咸香如豆豉和煙肉香氣,加上默默現身的蘑菇湯和礦物香氣
複雜度十足
入口的單寧十分軟稔而且酸度頗高
但骨架仍然十分扎實有力
很集中又略帶粗糙
收結充滿咸香的礦物感
到第二回合時,咸香感依舊
入口蒼勁有力,多了點Rustic 的感覺
直率而少了點玩味

8.La Cà Nova, Barbaresco, 1982
1982年同樣被視為80年代最出色的年份之一
這支的酒色比1978的合作社更為清晰明亮
然而香氣卻帶點TCA的抱恙氣息
隱約仍帶點果感,但更以大地氣息作為主體
又點一些TCA所促成的紙皮味,深處又有點皮毛和陳皮乾果氣味
入口卻比香氣正常清醒一些
單寧集中,量多但卻頗討好
可惜傳遞很乏力,到中段Mid Palate已盡顯疲憊一面
收結更顯疲態
到第二回合時,香氣再添上些皮革和農地氣息
入口的姿態更覺疲弱
但令人意外的是雖受TCA的影響,
入口乏力但卻異常的乾淨
也算是意外的驚喜吧!

雖然1982的狀態欠佳,但1978卻展現出Barbaresco的陳年力,
而且比想像中來得更有力量和勁度
想不到年過不惑的酒后會有如此的脾氣呀!

最後又到了選Wine of the Night的時刻
由Prod.Barbaresco, Asili, 2004成為狀元,那由頭領放到尾的姿態
香氣越漸繽紛的景象讓人拍案叫絕
而且Asili特別的優雅花香,
柔美但帶勁的姿態令人難忘

榜眼由輕柔的Rizzi, Barbaresco Boito 2004奪得
那極通透飄逸的氣息同樣誘人
入口也異常細膩,把酒后Barbaresco溫柔的一面表露無遺

最後的探花由Castello di Neive, Barbaresco, 2007所奪
他的八面玲瓏也叫人深刻
由香氣到入口的姿態都十分平衡
而且也展現出傳統典型混釀各葡萄田的Barbaresco風格
個性不足但以中庸取勝
最後Barbaresco,Neive和Treiso各有代表登上Wine of the Night的名單
這夜的Barbaresco更顯細節和圓融之美
Neive的一對加上炎熱的年份影響則更顯果感和力量
Treiso則顯出風土不一的多樣玩味性
看來三地都各有千秋

但整體都脫離不了Barbaresco酒后柔情的一面
脾氣比Barolo易馴
骨架比Barolo纖細
整體比Barolo軟稔
但滋味絕不亞於Barolo
酒后和酒皇之別在於風格而非地位
寫罷又想再開瓶Barbaresco一倒成為酒后的裙下之臣……
後記:
總括而言,整晚的酒都有不俗的表現,而MGA的代表又是否更突出呢?
我認為這並沒絕對的答案,因為影響酒的表現還有風格的原因實在有太多
其實對品飲者來說,重點也不在於有沒有MGA的加持,反而更應著重酒款能否如實反映出該葡萄園的特色,還有能否傳遞釀酒師想借由杯中物所帶出的訊息
對我來說重點並不是有沒有MGA的加持,反而更應著重酒款能否如實反映出該葡萄園的特色,還有能否傳遞釀酒師想借由杯中物所帶出的訊息
哪怕非獨立園的Barbaresco酒款,個性可能沒獨立園酒款般突出,但風格卻更均衡,那面面俱圓的特色,古老傳統的Barolo和Barbaresco不都是混釀不同地塊的產物嗎? 所以,誰說一定要非獨立園不嫁呀,哈哈
(笑,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酒的價格是否合理呀,lol)
但回首當晚,有數支的表現卻略顯拘謹, 當中Asili 2004, Rabaja 2004, Boito 2004還有Cinchin 2004的狀況尤甚, 雖然這些酒款都已經提早近24小時瓶醒, 但幾支酒都要到第二輪品試時才見全貌, 其中Cinchin特別緊閉, 與之前的品飲經驗有所落差
根據我和其他酒友在席間的推敲, 總結出以下的因素都可能是導致4支酒更加難開的原因
1. 年份特性
他們都是來自2004年, 承上文, 2004是近乎完美的年份, 所以出品大多有更持久的陳存力, 言則, 裝瓶後也有更多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這生命力卻仿佛說明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踏入適飲期…
當遇上2004年這般完美的年份時,不難想像需要特別長的陳熟期,所以當晚Cinchin的真身始終未露面,喝下的更多是潛力罷了
2. 生物動力法 – 花日
另一值得留意的重點是試酒當天是生物動力法的花日, 根據以往的品飲經驗, 花日帶有那如風般難觸摸的氣質, 更難預計開瓶抖氣時間, 所以花日開的酒往往更難打開,
一般香氣會較奔放, 但口感的傳遞則不若果日般帶有力量
這次也不意外, 儘管已按以前的經驗提早24小時瓶醒, 但表現卻不如預期, 整體表達帶點飄忽
當然, 這些猜想只是我們以往在花日品酒所累積的經驗證據 Empirical Evidence, 實質影響還是要依靠更多的品試去求證
綜合以上的原因再論當晚4支2004年的酒…
當中又以Produttori del Barbaresco Asili 2004的表現最可圈可點, 合乎預期, 雖然比一般的Asili來得有力和多結構一點, 但整體的香氣, 格局或姿態都十分出色
但有一點特別值得留意, 便是Produttori del Barbaresco 於2004年部分獨立園酒款的產量減低了近30%
一起看看 Produttori del Barbaresco的釀酒師Aldo Vacca解釋為何會減低產量吧
“I wasn’t initially convinced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vintage until I had the wines fermenting in the cellar, something I also experienced in 1978,” says Vacca. “ The summer wasn’t especially hot, but the Fall was gorgeous, and our harvest took plac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October. Given that yields were on the high side, I felt we needed to be especially selective in the cellar, so we produced roughly 30% less of some of our Riservas by using only the best individual lots."
正因為2004年那高質且高產量High Yield的葡萄為Aldo Vacca帶來了另類幸福的煩惱
所以才要採用更高的葡萄篩選率, 繼而降低近30%的產量,也許便是這份額外的濃縮度才令到這支Asili會更集中且有力量吧!
Cortese Giuseppe, Barbaresco Rabaja, 2004卻始終陰柔, 稍稍欠缺了Rabaja那般典型的結構感, 相信除了與上述的年份及花日因素的猜測外, 也與酒莊的風格有一定的關係
因為Vinous的Antonio Galloni 便曾評價此酒為 “Soft-textured style for this wine!", 而且遇上較熱的2005年及2006年都分別形容為 “A very pretty place today where the tannins have softened; A especially sensual, refined Rabaja!”及"A soft beautiful wine; a refined style." 看來都離不開柔美, 細膩的評價, 相信這也反映了 Cortese Giuseppe的風格, 或許, 他們的 Rabaja的確不走骨感結構美的路線
而Rizzi Boito 2004同樣展現出較陰柔細緻的一面, 而且可說是當晚表現最像花朵般柔美雅緻的出品
可惜未能找到任何酒評家對這瓶2004的評價, 但綜觀Vinous及Wine Enthusiast對Boito 數個年份的評價,都離不開輕快柔和的評價, 當中更不乏Pristine, Delicate, Soft等字眼
到底如此柔弱是因為酒款特色? 還是花日的加持而展現出像花般的氣質?抑或現在仍沉睡中,因為2004年的出品需要加長的時間來陳熟呢?
最後的Ada Nada, Barbaresco Cichin, 2004則相對緊緻內斂
根據我的經驗,Cichin向來都是較難打開和處理的酒
可惜同樣沒有酒評家的參考評價,奇怪在不論是對Cichin還是Ada Nada其他的酒款都好像不太受酒評家的青睞,所以最後在此參考了抱青老師對Cichin的看法
(https://vino.wongnwong.com/2018-意遊雜記之十一:ada-nada-的-cichin/)
抱青老師在文中提及了Cichin這位於Rombone中的其中一小地塊的獨有條件
“ 首先,Treiso 在整個 Barbaresco 產區中地勢較高,更重要的是這裏的土壤最老而且貧瘠。根據 Alessandro Masnaghetti 的地圖集 Barbaresco MGA,這裏的泥土與 Serralunga 類似。
另外,看 Rombone 的位置(最高 320米),東連 Valeirano(最高 320米),再往上達到最高 370米的 Ausario,往下達到 Manzola(最高 250米)。這四塊田可以視作一個東西走向的山脊,Ada Nada 的 Cichin 是 Rombone 其中的一小塊,正好在這個山脊的中部。
Burgundy 的 Grand Cru 通常也在山坡中部的地帶,大概也基於同一原理?
所以 Rombone 的 Cichin 部分,也可能是整個山脊中土壤比較複雜的部分。
我們再從 Rombone 的位置看。Ada Nada 的前面是一個碗型的大山谷,非常開闊,背靠 Ausario,前面被 Rizzi 擋住,都比它高,可以作爲屏障。因此葡萄可以慢慢的成熟,採收期比大部分 Serralunga 地區還要晚。
最後,Cichin 來自老籐,樹齡 60 嵗。”
看來土壤,被屏閉的地理位置,漫長的成熟期還有老藤的種種原因都令Cichin需要更長的成熟期!
這也解釋了他自杯中那具架構和氣勢的表現,下次唯有給予他更多的耐性多陳幾年才再開瓶吧…
歸根究底…
由年份到土壤到葡萄園面向
再由釀酒師理念到酒莊風格
又到陳熟期到瓶醒時間再到生物動力歷法等等
其實各細節所帶來的影響都一一在杯中物呈現出來
因為這正正反映出我們如何為不同Authenticity的差異性添上價值
所以說天、地、人所呈現出的風土特色是葡萄酒最有趣的一面呀
到底如何才能呈現出Barbarseco最美的一面呢?
又或者,如何才能呈現出葡萄酒最美的一面呢?
靠的還是少說話,多喝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