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場的Barbaresco之夜,這次我們把視線轉到陳年Barolo和Barbaresco之美…

這兩款年輕時都有如在杯中物中刻著生人勿近一句般

因此皆並稱需要多年陳熟才進入適飲期的酒款

但到底事實又是否如此,而且他倆又有何吸引力呢?

這次就讓我們一起探究陳年舊Barolo 和Barbaresco這個命題吧…

先說說為何Barolo和Barbaresco會贏得那年輕時碰不得的“美名”呢?

全因為那高酸高單寧的Nebbiolo葡萄還有當區別樹一格的浸皮方式,遵從古法的酒莊會用Cappello Sommerso的方法來壓榨葡萄皮達14-50天不等,借由此過程來提取Nebbiolo中的Phenonlics酚類物質,對提色增香加單寧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更長的陳熟期

因此生澀,硬朗,粗獷加上那如刀割的高酸度無一不成為普羅大眾替年輕Barolo及Barbaresco所取的代名詞

題外話,所以到70年代中期,一班有志向的新生代釀酒師為了克服Barolo和Barbaresco年輕時的 “缺陷”,便遠走法國Burgundy學藝,冒求找到令Barolo和Barbaresco更早踏入適飲期的方法,最後他們選擇了情歸Green Harvesting、短時間浸皮、採用225公升Barriques小木桶陳熟等技藝,這班由Elio Altare所領銜的新生代釀酒師們便是大名鼎鼎的 “Barolo Boys”,容我留待下次再跟大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這次先說回我們是夜的主題Vintage Barolo & Barbaresco

除了感受一下陳年舊酒的美之外,也會嘗試與過往同酒款較新年份的品飲經驗作對比,且看舊年份的表現是否會更出色抑或又會展現出怎樣不同的美態呢?

這次不只來自舊年份,而且更特別挑選了經典Barolo和Barbaresco靚年,且看他們的表現又會如何?

01 Jun 2022 花日

A.Grosjean Petite Arvine 2019 Vallee d’Aoste

B.Giacosa Bruno, Dolcetto D’Alba 2000

1.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

2.Prod. Barbaresco, Barbaresco Riserva Speciale, 1964

3.Mascarello Bartolo, Barolo, 1971

4.Pio Cesare, Barolo, 1978

5.Conterno Giacomo, Barolo Cascina Francia, 1982

6.Giacosa Bruno, Barolo Villero, 1990

這次選了在生物動力法中的花日品試,白酒以外的酒款都提早12-18小時拔塞瓶醒,之後會分兩輪品試各酒款

先登場的一對是與主題無關的Welcome Drink

Grosjean Petite Arvine 2019 Vallee d’Aoste

A.Grosjean Petite Arvine 2019 Vallee d’Aoste

Grosjean來自意大利西北部名為Valle d’Aosta的小產區,用上瑞士常見的白葡萄Petite Arvine,其中70%會在不銹鋼桶發酵餘下的則在Barrique小木桶中發酵,發酵初期會進行定期的Batonnage攪桶。

清新但又不失豐富度的白酒,除了蘋果和啤梨的香氣外,又添上些過桶後的奶油感,酒體頗為飽滿而且回溫後更易察覺到收結那咸香的礦物感! 酸度中和了那飽滿的酒體,令入口的傳遞不覺笨重

整體是很圓潤而且味道十分豐裕的白酒,是很工整well-crafted的木酒,果感和木桶氣息都十分平衡的白酒!

Giacosa Bruno, Dolcetto D’Alba 2000

B.Giacosa Bruno, Dolcetto D’Alba 2000

這支出自Bruno Giacosa手筆的Dolcetto,年青時絕對是十分適合日常飲用的酒款,因為Dolcetto那更豐盈的果感,比Nebbiolo更易入口且Juicy,是Langhe區不可少覷和忽視的葡萄品種!

這支Dolcetto呈淺cloudy tawny的酒色,香氣已透出十足的舊酒氣息,帶有滿滿的乾果乾花氣息,那若隱若現的山渣氣息是酒仍有活力的泉源,而且又帶有不少大地濕泥和蘑菇湯的氣息,複雜但又不失純淨度,可以說是十足典型的Giacosa出品!

入口單寧不算多,而且承繼了山渣的酸度為已略顯老態的酒添上最後的活力,傳遞十分圓滑,收結十分輕柔而且悠長,再添上一些微苦又略咸的礦物氣息,也算是典型Dolcetto的風格!

兩輪下來,變化不算太大,而且整體的風格相對簡單直率,少了點深度和層次感,但是狀態不俗且仍有活力的舊酒,值得一讚!

接下來,我們終走入正題,先登場的是1961年的Barolo還有1964年的Barbaresco

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

1.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

先說說1961年這個年份,Vinous給予這經典的年分97分的高分

值得留意是這年份開頭的Flowering不太理想,所幸是採收是迎來一陣的熱天,令葡萄能充分的熟透,雖然縮短了葡萄成熟期,但卻是當年數一數二葡萄能達致如此成熟的年分! 因此擁有非一般的陳年能力,看來僅有的差錯便是存酒的狀態了

一下杯的酒色呈淺Ruby色,香氣通透且細膩,看來狀態不成問題!

先登場的是一層層的花香,是鮮活迷人的玫瑰花,還有充滿活力的紅櫻桃香氣,誰會想到1961年的酒仍能有如此的活力呢?

香氣上少不了典型的Tar焦油還有陳舊Barolo常見的松露,而且滲著些許大地泥土和皮毛氣息,為酒增添了些許的底氣,但整體都是以乾淨的花果香主導

不禁猜想花日是否那展現出如香水般的迷人氣息的推手

入口的姿態仍舊有活力,單寧緊緻但比年輕的Barolo多了幾分細緻度,中高的酸度是老舊Barolo最重要的原素,為整體的傳遞帶來了幾分的力量

但入口的表現相較香氣之下來得單調一些,少了點indepth層次感和底蘊

到第二輪時,香氣更上一層樓,但同時又添上了一些Volatile Acidty那彷似洗甲水的氣息

入口的傳遞則更覺單薄,層次感始終出不來,略微太直率

儘管如此,但這瓶1961已叫人難忘

真想不到1961年的舊酒竟不是以複雜度著稱,沒有Barolo那常見的volume資訊量和結構感,反之那清新自然的純淨美才是他的最大特點! 不論香氣還是入口都充滿鮮果的味道!

這瓶酒在2021年已曾試過,大家也可一看我當時的評價

(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 Barolo

https://vinolabyrinth.com/2021/07/19/rinaldi-francesco-barolo-1961-barolo/)

兩支酒相對之下,似乎2021年品試的那支有更好的表現,那瓶更顯優雅純潔的感覺,而且到中後段時仍有再闖高峰的活力,今次試的這瓶則略為單薄直率,但這實在是吹毛求疵的比較,能遇上任何一支如此出色的舊Barolo已是萬幸之事

Prod. Barbaresco, Barbaresco Riserva Speciale, 1964

2.Prod. Barbaresco, Barbaresco Riserva Speciale, 1964

接著登場的是Barbaresco最有名的合作社,這回又看看Barbaresco是否有同等的陳年潛力了

Vinous給予了1964年96分的評分,Sheldon Wasserman則給了***- (****滿分)的高分,而且他認為1964是自1947-1971年間最出色的年份,比1961年更出色,整體而言1964年是高質且高產量的年份,而且沒有1961年般易老化,不同於1961年般展示力量,反而更側重展現出平衡感和Finesse細緻度

又看看這支合作社的表現如何!

下杯呈淺Garnet色,十分乾淨的顏色

香氣則不及1. 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般通透

但仍有不俗的紅果香氣,整體的果感比前述那支1961 Barolo更豐盈,再來的是甜辛香料,乾玫瑰花香還有如檀香味,收結再帶點像蘑菇又像松露的氣息

除了果感外,入口的飽滿度也更豐厚,單寧量相約但集中度更高,所以在舌頭上的質感更為厚重,酸度高但不銳,但整體有種緊閉尚未打開的感覺

到第二輪時,表現來了個大躍進

不論香氣還是入口的質感都更充沛也更有層次

香氣變得更加奔放,雖不像香水,卻有更誇張的果香

是士多啤梨奶昔、也是櫻桃雪糕、更是士多啤梨雪葩的香氣

迷人且香甜至極

除了這些夢幻的氣息,那丁點的豬腸還有煙燻氣息把我拉回現實

入口的表現很圓融而且很集中

層次感十足,結構也比前述的1961 Barolo更立體

那鮮活得令人欽佩的果香

而且非一般的平衡感同樣令人佩服

整體比年輕的合作社作品多了幾分的圓潤飽滿感

試罷開首兩支年過半百的舊酒後

可見Barolo和Barbaresco都各顯神通

在Nebbiolo的高酸加持之下,好好的保持了舊酒的活力

但單寧卻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更圓融

而且雖然只相差3年,但不得不說1964的表現真的比1961來得更有活力,與年份報告的特徵相約,也是個不好多得的經驗

接著便走到70年代的第二對組合

先登場的是人傳統派的老宗師Mascarello Bartolo

Mascarello Bartolo, Barolo, 1971

3.Mascarello Bartolo, Barolo, 1971

又說說1971的年份特色,Vinous 98分且Sheldon Wasserman ****都是近乎滿分的年份,開首如1961年般不理想的Flowering導致產量急降,可喜的是之後的日子皆陽光普照,令葡萄完熟且累積了比普通年份更多的糖份和酒精度,令出品普遍會更集中,簡而言之,1971是One of the truly legendary vintages for Barolo!

連Bartolo Mascarello本人都評價1971為70年代最佳的年份!

酒色呈淺Cloudy Ruby色,香氣頗飄逸,展現出一貫Bartolo的玫瑰花,紅花還有乾紅果的香氣,而且帶點陰涼如薄荷的氣息,十分獨特!此外,又帶些許礦物氣息還有農地的複雜氣息

最較人深刻的是入口的傳遞,酸度十分高而且討好,骨架很鮮明,絲毫沒有任何多餘的肉感,不論酸度還是纖細度都是開首三支之最,而且單寧十分軟稔

到第二輪時,香氣更加純粹也更通透,加上少少的茶感和輕微的野味氣息

但底蘊卻滲出不少的白花和紅花香氣,不知為何總帶點陰涼的感覺

會否是花日所呈現的特質,而缺了那種實在的感覺呢?

入口的結構仍然十分骨感,立體又充滿細節

且質感十足的絲滑,延續了Bartolo一貫的細膩

整體來說,這支1971的表現雖不到驚為天人,但仍舊出色

也不知是不在花日的加持而呈現出那丁點虛無縹緲的姿態

但總體還是充分反映出Bartolo Mascarello的優雅細膩特色

根據往年一場Bartolo Mascarello之夜,當時一連試了幾個年份,正好可與今次這支1971作出對比

(傳奇Barolo之夜 Generations of Cantina Mascarello

https://vinolabyrinth.com/2021/10/10/generations-of-cantina-mascarello/)

這次的1971年雖不及1955還有1967般有底蘊,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變化

但同為老酒的生命力已叫人拍手讚好

但1971又比年青的年份如1989、1996、1997等的發揮來得更恰如其分

相較之下1971的發揮可說是取得更好的平衡,力量和優雅的分佈十分均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artolo Mascarello普遍的酸度和結構都十分均衡

以這支1971年為例,她的酸度是當晚眾多酒款中最酸的一支

冷不防可說酸度是整支酒的Backbone骨架

而且再返查我過往的品飲記錄,發覺80年代或以前的Bartolo都有一個共通之處

便是似乎會呈現出較冷冽或近乎陰涼的感覺,

具體來說應不只酸度而是那種近似薄荷或涼果的透心涼之意

是一種幾近秋意涼快的意境

所以令我不禁猜測這是所有經陳年後的Bartolo都會歷經的進程嗎?

還是只有80年代或以前的出品因未受氣候和全球暖化時期的Bartolo才會發展出這般秋意涼的感覺呢?

這刻的我更傾向相信受氣候所限,現代的Bartolo難以再複製出同樣的涼意

又或許,這個猜測並不會有任何確切的答案…

註:席後,我與抱青老師分享了當晚的心得,老師額外補充了對Bartolo Mascarello的見解。

抱青老師用上 “空靈” 一詞來描述Bartolo Mascarello的作品,往往喝似簡單卻純粹至極……

引用《道德經》的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用這句話來描繪Bartolo的虛空,雖看似玄妙卻十分獨到,而且與過往的品飲經驗異常匹配,難怪常說Bartolo是需要用心才能感受的Wines of Emotion…

把鏡頭切換至另一70年代的代表

Pio Cesare, Barolo, 1978

4.Pio Cesare, Barolo, 1978

1978是被公認為在70年代僅次於1971的年份,雖然濕冷的春天令產量變低,但直至秋收的天氣都很好,而且是適合Nebbiolo的漫長生長週期,難怪Vinous會給出97分的高分,而且Pio Cesare的主理人Pio Boffa也指出1978的出品雖不及1971般有力,但已緊隨其後是70年代最好的出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Pio Boffa接手酒莊後,酒莊的釀酒手法可說是揉合了傳統和現代的用桶技藝,他的Barolo和Barbaresco都有70%在大型Botti法國木桶中陳熟餘下的30%則活用Barriques法國小木桶。若果是單一園的出品,小木桶的比例更會提升至80%之多,這支1978便用上前者的比例,且看他的表現又會如何?

下杯透出淺Garnet色,香氣略帶緊閉,但能清晰感受到紅果和些許乾花的氣息,最令人矚目的是那些甜辛香料的氣息,是略帶椰子糖的木桶氣息,香氣的層次感不若剛登場的1971 Bartolo

入口的傳遞也不甚一樣,形狀更見飽滿圓潤,與Bartolo的骨感美相映成趣

而且帶有更明顯的甜美度,相信與小木桶陳熟有莫大的關係

單寧雖已軟稔但始終少了點細緻度而且略顯笨重

到第二輪時,木桶的氣息退卻不少

開始流露出更多的煙葉,BBQ醬,煙肉,燒鵝還有焦油的香氣

而且在擺脫了木桶的氣息後慢慢自杯中滲出更多的細膩花香

入口的力量和volume卻有增無減,仍舊帶有一些粗糙感

整體表現略為單向

但又不得不佩服來自1978年的他尚有如此豐沛的力量

也許,可再給他空間多陳數年來抺掉那稍為霸道的桶香吧

最後登場的是8、90年代的組合

由Giacomo Conterno火拼Bruno Giacosa

Conterno Giacomo, Barolo Cascina Francia, 1982

5.Conterno Giacomo, Barolo Cascina Francia, 1982

同樣是個近乎完美的年份Vinous和Sheldon Wasserman分別給出97和****- 近乎滿分的高分。當年不少酒農都聲稱未曾看過如此完美的收成,那集力量、果甜、香水、還有平衡於一身的葡萄,而且還有很高的產量,是少數能如此愜意的年份。

而這支1982的表現也確沒令人失望!

酒色已是淺Garnet色,而且香氣十分複雜和豐富

先湧出的是菇菌松露氣息,再來是Conterno很常見的大地咸香礦物感最後才由黑櫻桃和紫花登場,收結還帶有點桶陳過的煙燻和農地氣息,可惜此時的香氣空有豐富度但卻不夠層次分明,仍十分緊閉和沉鬱

入口則十分飽滿而且結構十分鮮明,單寧量多而且很緊密

在舌頭上呈現出格外立體的骨架,雖然仍然硬朗但潛力十足

想不到第二輪時,好像換了另一支酒似的,香氣變得更奔放

原本黑壓壓的深沉氣息煥然一新成了乾淨通透的代表

添上了許多純淨的花香和紅果香氣,成了更純粹誘人的香水味

很令人好奇是否得益於花日的加持才有如此驚人的表現呢?

腔中之感仍舊飽滿而且充滿咬勁,細碎的單寧雖不至絲滑但卻十分細密緊緻,

結尾的餘韻修長且充滿典型的礦物感

酸度很有活力而且結構也十分立體,充滿龐大格局的氣場

儘管仍舊有點封閉,但席間無人不折服於他的氣場和力量之下

這次可算把1982年的力量美表露無遺

想必與Conterno多年來的風格也有極大的關係

他的Monfortino固之然是有如黑洞般的龐然大物

但基本版的Francia也不惶多讓,需知道自1978年起Francia和Monfortino其實都是來自同一塊葡萄園,僅有的分別在於Monfortino採用更高的發酵溫度還有更漫長的木桶陳熟期,詳情可參閱 Giacomo Conterno & the Legendary Monfortino一文

可惜上次相遇的1990 Francia 狀態抱恙,未能與這支1982作出對比

但這支1982是少數開得如此漂亮的Conterno出品

不但展現出Conterno獨有的格局和力量但又沒有過分的硬朗和侷促感

實屬難得

最後登場的是風格全然不同的Bruno Giacosa

6.Giacosa Bruno, Barolo Villero, 1990

1990同樣拿到Vinous 96及Wasserman ****的高分,但因為整個年份都較為炎熱所以即使是出色的年份但卻很少被視為典型的經典年份,因為炎夏令收採比其他的年份提早了近2-3星期之多! 但正因如此,1990的年份特質其實更近似當代現今的年份,或許,我們可以借由1990的表現來推敲出現今酒款經陳熟後的模樣吧…

一下杯的香氣已叫人折服,不只奔放,而是那乾淨清晰的鮮明度最為人醉心痴迷

杯中拆射出淺Garnet再自杯中湧出一層層的鮮花,乾玫瑰還有乾紅果的氣息,而且底層滲出一些松露和菇菌氣息再加上一些大地氣息和辛料作點綴

不知何解,Bruno Giacosa的出品往往就帶有那明亮的通透感

很清新又很集中的香氣,彷彿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般自杯中湧出

入口的酸度可媲美Bartolo Mascarello,同樣有活力和線條

單寧的量很多但同樣很細緻,集中在舌頭和上顎之間卻沒有半點不快

結構立體但又不同於Conterno般剛烈

收結同樣清純潔淨

到第二輪時,香氣少了點夢幻但卻多添一些層次感

玫瑰花外又添上些紫花和白蘭花的香氣,而且隱約帶點煙草和茶葉香氣

入口的結構由原本的集中漸漸擴散開來

令Volume資訊量徒增不少

滋味滿佈腔中任何一角

與Conterno Francia的集中感全然不同

總覺得Giacosa的氣質與花日一拍即合

都是清幽且優雅知性的代表

有趣的是,這支Giacosa完全察覺不出1990年理應帶出的力量感

因此我再參考了Alessandro Masnaghetti的Barolo MGA 360

相信與Sandy Sant’Agata Fossili Marl更易散熱有關

而且Alessandro也提及Villero這地塊向來都是更早採收的地塊

或許如此,想當年的葡萄也是更早採收從而在炎熱的年份中仍能保留到如此高的酸度吧!

試畢這兩支,只是再次印證Giacomo Conterno和Bruno Giacosa風格之迥異

Conterno的沉穩與Giacosa的明亮

Conterno的力量與Giacosa的優雅

Conterno的企圖與Giacosa的從容

Conterno的剛中帶柔且陽中帶陰

Giacosa的輕描淡寫且陰中帶陽

到底誰高誰低?一切還看口味和狀態之別

於我,這晚Giacosa的表現便稍勝Conterno

因此也成了我這晚的Wine of the Night之選

無他,他那近似脫俗的氣質猶勝他敵

Conterno輸了馬鼻,但他的力量和結構感

總叫人臣服於他的氣場之下

緊隨其後的季軍由Rinaldi Francesco, Barolo, 1961和Prod. Barbaresco, Barbaresco Riserva Speciale, 1964 共同奪得,兩支異於常理般年青,不但果感和花香相隨,而且單寧和酸度都格外融合,充分展現出陳年Barolo和Barbaresco的獨特之美!

總結而言,試完這一連6支的陳年舊Barolo和Barbaresco後

也確實體會到他們獨有的美態

先說單寧和酸度更高的融合度,

令這些舊酒處於更易親近的狀態

年輕時的結構和力量感

經過長年累月的修飾後

終於可以慢慢撫平菱角

但那高昂的單寧和酸度卻是陳年Barolo/Barbaresco

乃至任何陳年舊酒成功的必要條件

若缺少了其中一環,也會令其失衡

少了單寧便如缺了直角的正方形,失了結構

少了酸度便如壞了油門的跑車們,欠了動力

除了單寧和酸度所組成的骨架結構外

他們為之迷人的香氣

還有最重要的是仍舊活潑的果感

舊如1961的出品所帶有的鮮活果香

都是這夜舊酒們成功的關鍵因素呀

至於是否一定要陳年的Barolo/Barbaresco才適飲和有吸引力呢?

大家也可參閱一下這篇關於初探2016 Barolo酒聚的舊文,

(2016 Barolo – 初探年青Barolo之美

https://vinolabyrinth.com/2021/09/12/2016-barolo-%e5%88%9d%e6%8e%a2%e5%b9%b4%e9%9d%92barolo%e4%b9%8b%e7%be%8e/)

只要用上適當的醒酒和處理方法,也許可以帶來不一樣的體會

誰說年青便是罪呀?

後記:

雖然這次選了在表現相對會較飄忽又較難觸摸的花日品試,但所幸整體的表現都頗穩定,品飲的Tasting Curve都在預期想像之中。

因為根據上一場在花日開Barbaresco的經歷,

(Barbaresco 意大利酒后 – 溫柔的風采:

https://vinolabyrinth.com/2022/05/27/barbaresco-%e6%84%8f%e5%a4%a7%e5%88%a9%e9%85%92%e5%90%8e%e6%ba%ab%e6%9f%94%e7%9a%84%e9%a2%a8%e9%87%87/)

整體酒的表現和Tasting Curve會有點難預料,經過這場品試後再回首上一場Barbaresco的品試,似乎更印證了對上一場難開的原因與2004年這接近完美的年份有莫大的關係,看來2004年的Barbaresco仍在沉睡期之中,若在花日開始終表現會略為飄忽,或許,下次可試試在果日品試,可能那傾帶Booster格局的果日能一鼓作氣地打開仍未睡醒的2004吧,唯有期待下次的酒局吧!

另一值得高興的便是這場舊酒聚受酒神保佑,全部舊酒的狀態都很好,沒有老態龍鍾的問題更沒有壞酒的異樣,實在難得!

常言道 “No great wines, only great bottles”,這次可是 “Great Wines, with Great Bottles!”呀,的確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這場舊酒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因為我們一行12人共分兩席享用各酒款,但因為倒酒順序的排列,

先倒酒那一枱往往與較後倒酒那枱對酒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和感覺

時而先倒那枱覺得花香四起,而後倒那枱則覺得酒體笨重沉悶

時而先品那枱感覺複雜混沌,而後品那枱則自覺酒質晈潔亮麗

這個現象在當晚最老的1961及1964身上尤其突出

我們猜想與酒的沉澱物有莫大的關係,

正因為舊酒的沉澱物某程度上把酒分割成不同的斷層

所以才形成了不同倒酒階段促成不同味道和質感的現象

其實我們每輪倒酒都會再細分成兩輪慢慢傾倒

冒求能把酒頭、酒身、酒尾混合

避免只有酒頭的酒液或酒尾的沉澱物

可惜,看來這樣的分割式倒酒法還是不足以克服舊酒斷層的難題呀

不知為何,這刻卻讓我聯想到斷層土壤

不少釀酒師和酒評家都相信生在Fault Line斷層之上的葡萄園往往能釀出更複雜的葡萄酒

法國的Alsace和Burgundy便是以斷層土壤以聞名的產區

那刻便彷彿在杯中看到那個斷層般

我不禁自問,斷層的土壤複雜性是否也是如似呢?

有一刻好像更體會到斷層的獨特性,哈哈

竟在杯中物的混沌中反思出風土的特色

喝酒果真有趣呀!

另外,想額外分享一個針對高單寧酒款的研究所得…

早陣子參閱了Barbara Drew MW的論文 <The influence of vocabulary on perception of wine>,當中Barbara想了解介紹單寧的形容詞會否改變品飲者對酒款的評價和愉悅度,因此她便藉著Barolo和Brunello這兩款皆有著高單寧的酒款作出一系列的實驗去求證

我不打算詳細介紹整個實驗過程和結果,暫且先分享其中一個頗為有趣的結論

因為Barbara其中一個求證是藉著實驗去了解葡萄酒資歷的高低與欣賞高單寧酒款的關聯性

(Whether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win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enjoyment of tannic red wines)

其實結果也不出意外,論文主要以WSET的程度為依據得出較高學歷或曾受過葡萄酒教育的品飲者的確更接受且享受高單寧的酒款,不論愉悅度的評分還是酒質的評分都比其他背景的品飲者更高

絕不是說只有所謂“高學歷”的品飲者才懂得欣賞高單寧的酒款,或許容我用上well-trained taster來形容已累積一定程度品飲經驗的品飲者會更合適

在我看來,這些well-trained taster更能發掘到高單寧酒款的美,因為高單寧的酒更講究腔中的結構還有palate上的傳遞

偏偏單寧又是詐欺性很高的物質,資淺的品飲者較容易被單寧的量Quantity所嚇怕和矇騙,而資深的酒友則在分析量的同時會發掘單寧的質Quality來區分高單寧酒款的高低

在閱罷這報告後,不禁細想要推廣Barolo和Barbaresco的難度之大…

因為看來需要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酒友才有更高的接納度

否則便要重頭鍛鍊品飲者欣賞意大利酒的palate

但誰叫意大利酒有這般的吸引力呢?

唯有多喝多分享…

不時為Barolo及Barbaresco們好好推廣一番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